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随笔】赵喜平 | 往事并不如烟

赵喜平 乡村文苑 2023-03-05
梨花风起正清明
点击上方蓝字
发现更多精彩

往事并不如烟

人常说,往事如烟,但有些事很难从记忆中抹去,这抹不去的记忆就是真情啊!

———作者题记

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,不是因为别的,就是因为两个字“纯真”,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,随着童年时光的离去,这两个字离我们是渐行渐远,以至于成为我们生活中遥远的记忆。

提起童年,那思绪的闸门也一下子被打开,那些曾经美好的片段,像影片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,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那些美好的片段也许终生存留在我的记忆中,永远不会抹去,这也许就是我心中的那个“花冢”,时不时回忆一下,也是非常美好的啊!

担水

我的童年是在瓦塘镇后石门村度过的,基本上是在“文革”期间,那时家家生活都非常贫困,父亲在外工作,虽说是领着微薄的工资,可还是比村里人家条件好一点,只是父亲工作忙,一年很少回家,母亲与我们兄妹五个过日子。那时,母亲除了管一日三餐、洗衣、做针线,还要参加队里的劳动,所以吃水问题就落在了我这个十二岁的大男孩身上。每天面对那个又高又粗的大水缸,心里还是挺发愁的,幸亏我有好朋友,他的名字叫虎虎,与我同龄,生的胖胖敦敦,和我非常要好,整天形影不离,现在的人们叫“发小”,在我们村里叫“拜识”,就像古代小说中的“结义兄弟”一般。一个人要担满那一大缸水,心里确实犯愁,于是我和虎虎各自拿一副扁担两只水桶,一起行动,先给我家担满,再给虎虎家担满,用不了多长时间,两家的水缸担的是满满的。虽然我们付出的体力是一样的,但经过这种“集体”劳动,心情就大不一样了,吃一起吃,睡一起睡,劳动一起劳动,纯朴的友情成为我们最美好的记忆。

借书

有这么一句话,即使生活在地狱里的人,依然仰望着天堂。尽管那时我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很艰苦,但我们还是非常追求精神世界的东西,渴望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事情。那时,一场电影、一本“小人书”、老年人的一段“评书”……都会引发我们好几天的议论和遐想。那时的我们虽然已经十三四岁了,说实话连县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,更不用说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。我们村有一个叫裴有丕的中年人,念过县城的高中,可惜由于家庭贫困,中途辍学,以至于在农村劳动至今,我们无意中还得到一个消息,说他们家可能有书。于是渴望读书的我和虎虎,商量一番,决定试着去他们家借一本课外书看一看。当我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他家,说明来意,有丕叔倒很爽快,也很高兴,但书对于他来说也是很遥远的事了,他说好多年有没见书的影子了,生活的重担使他哪还顾得上这些事?经过回忆,他说有些早年的一些课本,可能埋在炕上一堆玉米棒下面。于是我们一起把玉米棒挪开,把下面的旧东西挪开,果然寻到了几本破烂而且发黄的旧初中课本,我俩从中挑了一本有“好故事”的语文书,如获至宝地跑出有丕家,躲进庄稼地里聚精会神地看起来。记忆中最深的是里面有一篇《牛郎织女》,故事引人入胜,非常感人,读完后,我们一起讨论着,一起想象着……好几年以后,每当七月七,我们还免不了要看飞着的喜鹊是不是少了毛?还在想象藏在葡萄架下是不是能听到牛郎织女亲亲密密地在谈话?童趣、童真、纯朴、友谊,让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
赶会

我们瓦塘一年之中有两个传统古会,农历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五,每到会期来临,孩子们是扳着指头数日子,因为赶会能看戏,更主要的是“吃”,能吃到一些稀罕的东西。那时候的幸福可能就是吃点好的吧!所以每到这天,孩子们就早早的起来,把该做的营生做完,尽量不惹大人生气,等待大人发盘缠,家庭条件好一点的,每个孩子可能发一块钱,困难点的,也要发两毛、五毛不等。童年时期的过会,我基本上是和虎虎一起去的,而且我俩都揣着一元大钞,中午吃点好的是有保证的。吃了早饭,我们就从村里出发,步行十里去了瓦塘,现在的孩子看来,步行十里路去赶会,想都不敢想,可那个时代,步行十里路就是很平常的事嘛!到了瓦塘,我俩的钱就合在一起了,那个时候买东西只能到供销社,个人是不允许摆摊设点的,于是两毛钱一个猪蹄买两个,手里拿着,站在供销社院内,咔嚓咔嚓啃起来,转眼间就肉进肚里骨头落地了。看一会戏,再买吃的,还是想吃肉,于是到供销社柜台买半斤卤猪头肉,也不到外面吃了,两个人圪蹴在供销社的角落里,一只手托着用糊窗纸包着切碎的卤猪头肉,一只手拈肉吃,吃的是津津有味。最后把剩下的一点点钱买点西瓜、甜瓜之类的东西,到太阳落山就再跑十里路回家。长大成人后,整天在外奔波,也就很少回老家赶会,偶尔赶一回,再也找不到当年吃肉的感觉了,回想起来,感觉很美好,也有点心酸,毕竟这种感受一生中并不多啊!

惜别

一段师生情,终生难忘却。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后石门村度过的,而闫正珩老师调走的那一天让我永远铭记,感慨颇多,想必其他同学也一样感同身受。闫老师教我们时可能就是二十岁左右,风华正茂,英俊帅气,除教我们知识外,他音乐、体育、美术样样精通,课余时间我们做体操、唱歌、做游戏。闫老师的到来,给我们这个闭塞的小学校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,让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。可惜一年多后,有一天我们早上到学校上课,闫老师脸色很严峻,看上去很难过,他告诉我们,昨天接到上级通知,他要调到新的学校当老师了。一听这话,我们都懵了,一下子傻了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大家趴在课桌上落泪,继而抽泣,最后竟大哭起来,惹得老师也跟着我们哭,后来闫老师忍泪劝说,其他老师也一起劝说,好不容易停止哭,闫老师要回他的老家姚家会村,也就是离我们村五里地,同学们不依,执意要送老师,于是我们相跟着一起走到快进姚家会村,在老师的劝说下,才依依不舍的返回学校。时隔多年,我已过了“知命”之年,在一个婚礼上,我又偶遇我们亲爱的闫老师,真是岁月不饶人啊!老师已经是满头白发,但看上去还是精神矍铄,提起当年那一幕师生惜别的情景,老师也是感慨万千!是啊!人一生中这样的情感,这样的经历能有几次?太少了,太少了,纯朴、善良、真诚、不加掩饰……无论用什么词语都无法表达这种美好的东西,够了,我们曾经深情地活过,真实地活过,它将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。

童年往事,美好记忆;灯下漫笔,情丝缕缕。祝愿老师、祝愿儿时的伙伴们快快乐乐度过人生的每一天!

赵喜平:男,出生于1967年3月16日,山西省兴县瓦塘镇后石门村人,喜欢旅游与读书。近年在国内多家报刊及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100余篇,《新兴县》特约撰稿人。

守望乡土  留住乡音  倾诉乡情

【乡村驿站】

乡土题材为主的纯文学公众平台

欢迎国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

来稿须是原创作品,文责自负

附:一百字以内的作者简介

一张作者近期生活照

投稿邮箱:983712087@qq.com


点击"在看"了解更多精彩内容


更多精彩推荐,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


转载是一种动力  分享是一种美德~



往期精彩回顾





【随笔】刘补明 | 读书重于上学——写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【评论】李喜平 | 故乡情  家国情  ——梁桂连组诗《我拿什么来爱你》赏读
【诗歌】牛崇辉 | 七绝五首·鏖战疫魔
【诗歌】褚向平 | 谷雨 谁家的燕子错飞到我窗前(外一首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